立即注册 登录
长春网 返回首页

长春做网站(新格建站) http://www.cczcc.com/space-uid-1.html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 长春地区专业网站建设团队,营销型网站制作的探索者。

日志

郭晓玲点评:长春蛋糕店玩“排队营销” 排1小时才能买到

已有 1147 次阅读2014-7-9 06:31 | 蛋糕店, 长春

“排队”也是一种营销手段

  “队排这么长,商家在搞促销吧?我不买是不就吃亏了?”当您看到一群人在排队,却不知道在争相买什么的时候,是否也会先排队围观一下再说?当你甘愿排长队去购买一件商品时,是否会意识到,自己已经中了商家的“毒”?在冬天时,人们不爱在户外停留,或许看不出什么端倪,可最近天一暖和,不少消费者逛街时就会发现,有的街边小店,顾客竟突然排起了长队,有趣的是,不少正兴致勃勃排队的人,却不知道为什么排队,四下打听“前面卖的是啥”,这种事您干过没?


  现象排队

  一个多小时只为买一块蛋糕


  “朋友圈里好几个人都晒图了,说这家蛋糕店的蛋糕限量供应。我回复‘没吃过’结果被一群好友说‘OUT’。”25岁的长春市民珊珊虽然平时不太爱吃蛋糕,但看到好友们都在晒,她也决定去排队买一块来尝尝。


  上周末近11时,记者来到珊珊所说的这家蛋糕店。店铺临近桂林路商圈,店内可供顾客等候的空间约50平方米,被围栏隔成S形。据记者粗略统计,收银台前等候者近百人。另外,店内的小沙发也坐满了人,他们虽然交完钱,但却还得看运气,如果所买商品已售罄,只能等下次的出炉时间。当日,记者用了半个多小时,才排队买到了一块起司蛋糕。按照店内规定,只有两款蛋糕现场烘焙,每人每款限购1枚。而另一款巧克力口味凹蛋糕每次出炉间隔时间为1个半小时。11时10分左右,记者看到,几位想买凹蛋糕的顾客,只能先交了钱凭票等到12时30分。


  哪来的排队瘾?消费者心态各异


  近日,记者走访中了解到,出现这种排队效应的长春商家还有不少。“桂林路附近还有一家饼店,总有人排长队购买,我只要路过也忍不住跟着排。”吉林艺术学院的张同学告诉记者。家住东岭南街附近的李女士也表示,百屹早市上也看到过这种现象,“早市上有好几家卖花卷的,有一家总有人在排队,越排队越长。我个人倒觉得味儿差不多,价钱也差不多,可就是忍不住‘随大流’。”


  为啥会为了一样商品,不惜搭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?对此,消费者的心态还真不太一样。在买蛋糕的体验过程中,记者随机跟周围的一些消费者聊了起来,10位受访者中8位表示,自己是首次购买,但认可等候较长时间的原因如出一辙,可归为“好奇心”。只有2位称自己是“回头客”,把排队的理由归结为“值得”。


  揭秘


  看似简单的“排队现象”,其实并不简单。有人说,“排队”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手段,这里头的学问还真不少。


  排队营销玩不好易“玩砸”


  将排队跟营销手段联系起来,一直争议不断。包括苹果iPhone 4S上市时,曾被质疑“雇人排队”。正方称,“雇人排队”自欺欺人,这种做法不可取。反方则认为,营造商品热销氛围,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,无可厚非;正方称,商家可通过操控产品数量,调节“供求”带来较高溢价。反方则认为,物极必反,商家太“高傲”,消费者可“用脚投票”将你摒弃。


  本地一家知名食品企业的总经理王先生认为,排队营销其实也是饥饿营销的一种。这种营销方式在各行各业都有体现。比如,很多车型都需要预订,紧俏车型还得承担较高的加价。不过,他认为,能够使用这一营销手段的商家或者产品,一定要有一个大前提,那就是产品要好。否则,即便是靠前期的排队效应赚了一把,但很可能是火一阵之后就销声匿迹了。


  “排队营销分两种情况,相比之下,能够形成长期效应的排队营销才能算是成功的。”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咨询服务专业委员会会长郭晓玲认为,排队营销一种是商家的短期行为,尤其是雇人排队,不仅有损品牌形象,而且因成本高,商家也不可能长期而为之;另一种则是长期效应,比如基于一款好产品,商家配合使用各种营销手段,使得品牌形象深入人心。


  能玩转“排队营销”,前提一定是产品过硬。“去年我们当地一家酒企老板向我咨询,能否像茅台一样减产提价。我当时给出的答案是,限量的前提是放量也能卖得很好,通过限量能获得较高溢价。而更多产品则是放量都卖不出去,盲目‘限量提价’,只能使得原来那点儿份额也丢了。”中国市场学会品牌委常务理事吴之表示。


  除了线下实体店外,其实,当前非常流行的网购渠道,“排队营销”也并不鲜见。据淘宝大学资深导师蔡同超介绍,包括“限时折扣”、“秒杀”等在内,限定时段、限定人群、限定数量购买的方式,其实都是电商在玩儿的各种排队营销招式。 哪些商品适合排队营销


  那么,对于哪些商品更适合排队营销的问题,吴之认为,产品需具备两个特性。


  其一,独特和紧俏。比如,长春市只有一家店出售该产品、别的地方买不到,这就是“独一无二”。很多店家常用的方式是,主推一两个受顾客欢迎的“主打”产品,其实就是营造这种“独特性”;紧俏则是指消费者“感觉”不容易买到,比如卖早点的,采用“限时限量”供应方式。


  其二,价格优势。既不独特也不紧俏的商品,在某个特定时段给予价格优惠,比如超市某时段的特价商品,另外,像电影院周二半价、药店周五会员日活动等,促销维度不同。此种情况下商家要达到的效果并非促销品本身,而是期望拉动更多店内其他商品的销售,或者在原本相对冷清的时段聚拢人气。


  “排队营销,更适合应用于大众化的产品和服务上,比如餐饮、小吃等。”国内权威营销专家李志起认为,此类产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,即便是雇人排队,或者是低价促销等方式,运作起来“成本”并不高,效果却会比较明显,对周边竞争者的冲击立竿见影。


  而相比之下,对于那些更讲究购物环境、购物体验的高端消费品来说,则应慎用这种营销方式。此类商品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,对购物体验、配套服务则更为挑剔,商家盲目采用排队营销策略,很容易适得其反。不过,李志起表示,也有例外情况,比如,行业里的顶尖级品牌,一方面基于企业对新品、特供的造势,另一方面基于一部分忠诚消费者,可以采用“限量供应”策略,增加商品溢价。


  20分钟或是消费者排队“底线”


  消费者排队购买,带来产品热销的效果。这是否意味着,队排得越长效果就越好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


  “购物体验好坏同样是很重要的部分。商家一方面要通过‘排队’追求商品热销的效果,另一方面,也要兼顾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在两者间寻求一个平衡点。”郭晓玲认为,站在消费者的角度,“排队”本身就跟优质的消费体验存在矛盾冲突。她建议,为了尽可能减少和化解两者的矛盾,商家需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预期和承诺,增加销售的透明度。比如事先就告知消费者“每日限售多少”、“每日几点到几点销售”;另外给予消费者较明确的承诺,比如大约等多久能够买到。这样一来,能够让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,避免导致“期望越高失望越大”的后果。


  通常超过20分钟,人的注意力就会从等待本身转移到挑剔服务质量、追究等待原因等事情上,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来释放心理的厌烦和急躁。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曾发文对排队营销进行专门解析。据称,排队的前20分钟,是消费者的“空窗期”,此时恰恰是塑造品牌形象与消费者深度互动沟通的绝佳时机。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宣传效果倒是其次,对品牌形象的塑造、与用户的深度沟通互动才是最主要的收获。


  吴之拿知名的海底捞举例,“很多顾客慕名而来,考虑到高峰时段的接待能力有限,为顾客提供免费的休息区,有豆浆、瓜子等小食品,另外对于女士还有美甲服务,小孩子能有滑梯玩,这些都能减少顾客因排队等候带来的负面情绪。”吴之说。


  “战术手段”不能频繁用


  很多商家把排队营销或者饥饿营销当做一个“法宝”,但事实证明,“排队”只能带来一时的眼球效应,但经常使用就不行了。


  “排队营销只能算做企业的一种战术手段,而不能作为一个战略手段去使用。”李志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

  “对于吸引消费者首次购买、体验来说,排队营销确实比较奏效,但这毕竟只能带来短期效果。”吴之在接受采访时同样认为,更适合于早期商家品牌和产品知名度初建阶段使用。想要达到排队效应的手段有很多种,包括雇人排队这种“自欺欺人”的方式,还有低价方式、拿报纸/传单到店优惠价购买等方式,都不值得提倡。


  另外,不容忽视的是,如何把商家“引导”而来的消费期待和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?对此,李志起强调,一定要放大排队营销的后续效应,有两点很重要。其一,任何排队效应只是局限于当时当地,因此商家须借助媒介等手段,将影响面扩大;其二,从产品和服务本身而言,一定要从品质、特色等方面,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,说白了,不能让消费者抱着很大的希望而来、失望而归。“如果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感不高,没有惊喜,没有达到消费心理满足的话,那么,‘排队’只能说是画蛇添足。”李志起拿早先爱国者限量版哥窑相机举例,“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饥渴营销,前期受到极高的关注,但是后期用户普遍表现出对产品的失望,出现‘成功-轰动-失望’的营销轨迹,前后只是一年多的时间。”


  提醒

  清醒对待排队


  谨防“被同调”排队营销,利用的就是人们喜欢跟风、好奇的心理。与多数人做一样的事情,会让人产生一种安心感。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“同调行为”。此外,排很长时间的队买到商品,也能给人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。如果是产品确实够好、商家宣传到位引起的自发排队倒还好,而如果遇到“雇人排队”的商家,消费者岂不是吃亏上当了?对此,李志起表示,对于消费者而言,想要避免“被同调”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。但是,换个角度想,跟风消费其实也是对自己购买行为不负责的一种表现,因为,人们会觉得对产品好坏作出判断比较麻烦,所以通过跟风、随大流来把别人的判断当做自己的选择。而避免“被同调”的办法就是花更多的时间,搜集了解相关产品的服务、评价,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,进而决定该产品是否值得搭上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购买。


  问问经济学

  “随大流”的利与弊


  “排队营销”是利用人群效应的自我炒作以达到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结果(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的现象)。关于人群效应,有多种不同的说法,比如从众效应、乐队花车效应,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、改变自己的观点、判断和行为等,以和他人保持一致,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“随大流”。从众,有时候能借助大众判断减少自己作出判断的时间,提高效率,但有时,也会误导您的真实判断。比如,另外一个著名的试验是,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,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(其实是无味的蒸馏水),但在“化学家”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下,不到两分钟,全体同学都陆续举起了手称自己闻到了味道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关于我们|手机版|简洁版|搜索|广告招商|长春网

GMT+8, 2024-4-28 02:13 , Processed in 0.045755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版权所有 吉林省新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长春网 联系QQ:5053050 微信号:13624467185

© 2008-2012 吉林省长春地区信息分享门户网站。 ICP备案号: 皖ICP备2021004516号-11
建站技术支持:长春新格

回顶部